台灣藝術家王俠軍:用瓷藝展現中國文化自信(人物志)
在兩岸藝術界,王俠軍是傳奇。極少有人可以如他這般,十幾年一個轉身,白手空拳、從零起步打開一片新六合。34歲前,他是電影人,美術設計、男主角、導演﹔聲名鵲起時,卻遠赴美國學習玻璃工藝。1994年,他創辦琉園——台灣第一家文創業的上櫃的企業。他的作品被包含中國歷史博物館(現國家博物館)等多家聞名博物館保藏,也屡次被前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作為贈送大陸貴賓的禮品。2003年,50歲的王俠軍再次轉身,投入到磁器創作。
讓磁器“站”起來
王俠軍說,他讀過一本關於青花瓷的書,講中國磁器曾經統領世界經濟。“50歲以後,我想尋找創作的另外一個面向。改造民族工藝,是我首要的任務和抱负。同時,我也但愿可以詮釋和表達糊口中的美學。”
“傳統磁器是華麗的、瑜珈褲,優雅的、婉转的、甜蜜的。”王俠軍等待他的作品可以参加擔當、剛毅,要剛柔並濟。“1800年來,瓷永遠淡斑方法,是筒狀的腔體。我們但愿工藝从新再振興。”王俠軍所說的“再振興”,是要磁器“站”起來,有直線、有棱角、有懸空、有瓷環……
這是前無前人的暢想。從台灣鶯歌到江西景德鎮,再到世界各地,王俠軍跑台北機車借款,了一兩百家窯場,沒人能建造出他的設計。因為經1300攝氏度的燒熾,瓷土會軟化、變形、龜裂,產生15%的收縮,隻有筒狀才能均勻吸取,“若是是直角,必定會塌掉……”
全球都說不可,王俠軍就建窯本身燒。這一燒,就是3年。為了一隻他想要的白瓷杯子,他做不少輔助的支架角架支撐。一次又一次地失敗、一次又一次再嘗試,磁器終於“站”了起來。2005年11月,王俠軍磁器創作第一次公開表态,垂直、平面、鏤空雕花、懸空等罕見技法,引發業界轟動。一名日本陶藝家看到王俠軍的作品,驚嘆道:“我燒了37年,連你一隻杯子我都不晓得怎麼做的。”
不是100分就是0分
那3年,不僅讓王俠軍對质料、對事情,乃至對生命都有了新領悟。“中國人說天工,講得真好。我們是人,我們隻能做到人的極致。某些東西好比窯變,誰能節制?窯門一關,全数交給窯神。”
要做到人的極致,何其難也!“永遠隻差一點點。為了這一點點,一遍又一遍,不知燒了几多遍,燒到你要瘋掉。”曾經有位保藏家看到設計圖交了訂金,3年多沒有動静。“他問我是否是沒做?我後來交付制品時,把那些失敗的指給他看,三四十個,他很是感動。”王俠軍說,有時,只是有一條比線還要細的裂縫,乃至保藏者都沒看出來,但也不克不及這樣交出去。“對我來說,不是100分就是0分。這條裂縫就是零分,本身都過不去。”
王俠軍的作品大可能是白瓷,在他眼中,白瓷既現代又中國,是東方白。為了尋找夢想中的白,他足足燒掉了10噸的瓷土。
王俠軍把本身的瓷創作命名“八方新氣”,他寻求工匠精力,寻求創新和氣韻。“碗、紙杯、馬克杯均可以喝水,還有沒有更好的?”他所寻求的,藝術要給糊口以情調。
不少老虎機怎麼玩,年前,有過一場關於藝術家、設計師、工藝家到底誰更首要的論戰。對王俠軍來說,他既是藝術家、設計師,也是工藝家。“當你炉火纯青時,當你很是熟練時,必定會涵蓋3種分歧特質。”
從傳統中找靈感
英文中“磁器”便是“中國”。王俠軍的瓷創作經常展現一種雍容的中國意相,他要燒出中國的盎然、肃静严厉、自傲,要通過作品傳達中國正人式“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”的意相。“遠遠看他,很是嚴謹﹔走近再看,婉转細膩。”
他的作品《榮耀八方》,創意來自中國的傳家寶。“藏著家属的溫馨記憶,藏著對下一代的期許,頂天登時、充滿活气、內斂謙卑,代表家属一向延續下去的精力、家訓。”他的《楓橋夜泊》,一口鐘嵌進船裡,使人不由自主吟出“半夜鐘聲到客船”。
還有《臨江仙》,“我天天凌晨在基隆河邊溜达,常看到夜鷺,有時是一隻鳥、有時是一排,一動也不動立在水面,有一種孤单、孤獨的感覺。我一向覺得,這個气象與我有某種交集。”王俠軍說,有一天,他忽然意識到這就是他本身。明明做著導演,卻忽然跑去學玻璃﹔在人人都認為磁器沒落時,卻跑去做磁器。3年,沒有人领會,沒有人搭理,恰是那種孤寂的感覺。“事非成敗轉頭空。宦途不如意的楊慎寫《臨江仙》,把消極的生命主張轉化成積極的能量。”《臨江仙》是楊慎,也是王俠軍本身,站在江邊,是獨立的、昂然的、自傲的,帶著“生成我才必有效”的氣概。
現在,65歲的王俠軍時刻提示本身,寻求極致的熱情、豪情不克不及中斷,“要帶著一股不知天高地厚地沖勁殺進去”。
頁:
[1]